中国科学家揭示玉米增产规律
十多年来,我国玉米产量的持续增长对保障粮食安全起到了关键作用,玉米增产的可追溯性特征是什么?不同地区和不同玉米品种之间存在哪些差异?最近,一项新的研究成果揭示了我国玉米生物量、收获指数和产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不同玉米品种、不同生态区、不同产量水平下生物量和收获指数对产量的贡献率。
据报道,这项研究是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的作物种植和生理创新团队和全国24个科研团队共同进行的。十多年来,研究人员通过在全国主要玉米产区的40个试点进行联合试验,获得了更多有关玉米产量的数据,从而揭示了影响玉米产量的因素。
中国农业科学院经营研究所研究员李少坤说,影响粮食作物产量的两个因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是生物量,主要指单位面积玉米的总干物质,另一个是收获指数,主要是指成熟期玉米籽粒干重与地上生物量的比值。
结果表明,我国玉米生物量对产量的贡献率为73.71%,显著高于收获指数(26.28%),在5个主要栽培品种中,生物量对产量的贡献率均高于收获指数,但各品种间收获指数也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品种间产量差异。
不同种植生态区的生物量贡献率分别为57.34%和64.46%,显著高于收获指数(42.66%和35.54%),而黄淮海和西南地区采收指数贡献率分别为52.67%和50.92%,略高于生物量的47.33%和49.08%。
不同地区间的生物量差异仍然是玉米产量差异的主要原因,中国农业科学院不同地区间的生物量差异仍然是玉米产量差异的主要原因。中国农业科学院供应图
此外,研究人员发现,在较低的产量水平上,产量的增加主要是由于生物量和收获指数的协同增加,而在较高的产量水平上,产量的增加主要取决于生物量的增加。
本研究得到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十三五"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项目的支持,为"科技储粮"和进一步提高我国玉米产量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成果在"食品与能源安全"(FoodandEnergySecurity)网上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