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水平大提升, 安全制度渐渐严密,迈向全民健康的第5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的健康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基础,是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标志,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我们要立足大局,着眼长远,着眼老问题、新挑战,提出全面建设健康中国的切实措施。
没有全民的健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社会。十四五期间,中国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加快卫生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的提高,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更好生活需要的需要,也是实现经济社会更高质量、更高效、更公平、更可持续、更安全发展的基础。在这个时候,要总结和总结十三五以来卫生事业的变化和成就,以及人们的健康成就感。因此,本版为读者推出了一系列关于"走向国民健康的五年"的报告。
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直接关系到人民的健康。五年来,中国的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不断建设高质量、高效率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了群众的健康需要,为实施健康的中国战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根据国家卫生委员会日前发布的2019年国家医疗服务和医疗质量安全报告,中国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安全性继续得到改善。
儿科和产科等薄弱专业的实力明显增强。
十三五"期间,国家卫生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据国家卫生卫生委员会医疗和政治管理局监察长郭燕红介绍,首先,医疗资源供应继续增加。就医疗机构而言,2019年医疗机构总数已超过100万家,其中医院34000家;全国医疗机构87亿家,比2014年增长14.7%;住院病人2.7亿人,比2014年增加30.4%。
在一些专业层面,儿科和产科等薄弱专业的实力明显增强。2019年,每1000家儿童医院的床位数为2.2张,比2015年增加0.17张。三级公立综合医院产科病床的使用率从2016年的98.2%降至2018年的83.7%,因此产科病床的紧张状况得到缓解。
在危重护理方面,关键病床在医院病床中的比例从2014年的1.9%上升到2018年的2.2%,增加了16.4%。
在人力资源方面,2019年全国执业(助理)医生386.7万人,比2014年增加33.7%;2019年全国注册护士总数达到445万人,比2014年增加近50%。
其次,医疗服务能力和医疗服务效率继续提高。从 2016 年到 2018 年,反映医疗服务广度的 DRGS 组从 535 个增加到 563 个,反映医疗服务能力的病例组合指数从 0.95 个增加到 0.97 个。反映医疗服务广度的 DRGS 组从 535 个增加到 563 个。与此同时,2019 年三级医院的平均住院天数为 9.2 天,比 2014 年减少 1.5 天,5 年持续下降。
第三,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继续提高。2018 年,三级公立医院住院病人的总死亡率为 0.60%,二级公立医院的总死亡率为 0.47%,这两个指标连续三年下降。
第四,合理用药水平继续提高,以抗生素为例,2011 年至 2018 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由 61.4% 降至 40.4%,抗生素使用强度由 61.8DDD 降至 43.7DDD。
关注 "不足" 和 "不平衡" 问题
郭延红表示,医疗事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是医疗资源开发不足尚未完全解决,每千人中的医生、护士人数仍然很少,三级公立医院的床位依然紧张,传染病和心理专业人员的相对短缺。
第二,医疗资源分配仍然不平衡,根据各地就医情况,西藏、安徽、内蒙古、河北、甘肃五省,前五省是上海、北京、江苏、浙江、广东,各地就医的省份基本上集中在中西部地区,流入各省的基本集中在东部地区。
第三,医疗质量安全环节仍然薄弱,特别是基层医院和民营医院。由于我国医疗机构数量众多,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还存在差距,一些地区、机构和专科的医疗质量和安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郭延红说,下一步要以问题为导向,加快扩大高质量的医疗资源,关注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需要,预防重大公共卫生风险,继续扩大优质医疗资源的供应,着力解决 "发展不足" 的问题。加快区域间医疗资源合理配置,重点加强中西部地区基层能力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陷,着力解决 "不平衡" 问题。" 加强医疗质量安全管理,进一步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扩大质量管理工作范围,提高质量管理科学化、精细化、信息化程度。
为医疗技术的使用建立一个严密的机构网络
随着我国医疗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技术的难度和类型也在不断提高,如何加强医疗技术的准入管理,保证医疗技术的质量和安全,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医疗技术是医疗服务的重要载体,医疗技术的管理直接关系到医疗质量和安全。新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和适当技术的推广,不仅对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提高患者的医疗质量和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医疗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郭燕红说," 虽然它给病人带来了福祉,但如果不加以规范甚至滥用,将直接影响患者的健康,对医疗质量和安全构成威胁。
为此,国家卫生卫生委员会几年前从法规层面颁布实施了 "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规范和加强了医疗机构、卫生行政部门、质量管理机构和相应行业组织在推进医疗技术管理和标准化方面的责任,同时建立了一系列的医疗技术管理体制。
第一个系统是医疗技术分类管理系统。由于临床安全性、有效性不准确、存在重大伦理问题,临床已被淘汰,临床研究未证明的技术被列为禁用技术。由于技术难度大、风险高、临床资源稀缺,被列为限制性技术。
第二项制度是建立限制性技术档案制度。对国家一级列出的 15 项限制性技术,制定了临床应用和管理规范。为了在医疗机构中实施这种技术,必须对这些技术的临床应用规范进行评估,并将符合条件的技术提交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第三个体系是建立医疗技术质量控制体系。对于关键的医疗技术,通过各专业的质量控制中心有技术规范、技术质量控制评价指标和质量控制管理,通过对该技术实施的全面评价、评价、监测和反馈,可以不断提高医疗技术的质量。
第四个体系是实施医疗技术临床应用规范化培训体系,对实施关键医疗技术的医务人员,必须经过规范化培训,以保证临床技术应用过程中的质量和安全。
第五项制度是信息披露制度。"我们要求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及时向公众披露能够实施限制医疗技术的医疗机构的名单和相关信息。" 郭燕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