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70年了,“最难治理的河流”现在怎么样了?

2020-10-20 14:43   来源: 互联网    阅读次数:151

淮河,没有长江和黄河 "美誉" 的淮河,有两个专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难治理的河流和第一条治理的综合、系统的河流"。


为什么很难治愈?


第一,防灾难。淮河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气象条件复杂,灾害性天气频发。


第二个困难:洪水很难放水。地形 "两头弯曲,中洼地",淮河长约 1000 公里,总落差仅 200 米,洪泽湖下游 150 公里以下,落差仅 6 米,中下游洪水流量很慢。


第三个困难:主流很难排水。由于人口众多,蓄滞洪区已被侵占,主流的排水压力也增加了。


新中国成立以来,据不完全统计,淮河流域发生了十多次洪涝灾害,发生了十多次特大旱灾。


但是,淮河流域拥有 1 / 9 和 1 /10 的耕地,占全国粮食产量的 1 / 6 和商品粮的 1 /4。


70 年来,淮河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防洪体系日趋完善,防洪减灾能力不断提高。


从淮河治理之初起,就确定了 "蓄水放水" 的政策:上游水库蓄蓄洪水,中游利用湖泊洼地和蓄滞洪区止水蓄水,整治河道进行洪水处理,下游河段扩大入海泄洪能力。


这是山甸水库的卫星拍摄。今年汛期,上甸水库首次出现蓄水蓄洪,参与防洪。淮河流域已建成水库 6300 多座,总库容 329 亿立方米。


今年汛期,蒙洼蓄滞洪区再次担负起蓄水分洪的任务。70 年来,这里共蓄水 16 次,淮河的 27 个蓄滞洪区就像 "水袋",主动进水,降低主干道水位。


这是淮河临淮港防洪工程,可称为 "三峡工程" 和 "小浪底工程",将淮河中游防洪标准提高到一百年一次。


这是淮河航道入海的近期工程,八百多年未入海的淮河终于入海,洪泽湖的防洪标准也提高到一百年一次。


淮河流域防洪,从以往的人海防御策略,逐渐转变为使用 "停、储、排、线、分、排" 等手段冷静处理。


智能监测、指挥、决策系统等也在不断完善,每 6 分钟报告一次流域重要控制站的水文信息,为科学调度提供判断依据。


与此同时,人们从安全之家搬迁也是近几年淮河流域的一件大事。


2003 年以来,沿淮河、河南、安徽、江苏等地先后进行了蓄洪区和淮甘滩区居民搬迁,逐步将 "水袋" 中的 870000 多人转移到安全地区,同时也发挥了蓄洪区的生态功能。

image.png

洪水没有人伤亡,大堤也没有重大危险,这是今年淮河流域防汛防汛工作移交的 "高分答案":70 年的防洪历史,从 "工程防洪" 到 "资源水利",到 "生态水利"。" 必石杭灌区、建基淮河、淮河调水工程等调水调水工程的建设也由此而生。


引水工程沟通长江、淮河流域,以城乡供水和江淮航运发展为主要任务,兼顾农业灌溉功能,补充水源,改善巢湖和淮河流域水生态环境,供水范围涉及安徽、河南 55 个县(市、区)。


今天,走在淮河两岸,三步一景,五步一画,人与自然和谐的梦想。


70 年来,淮河五轮治理总投资达九千多亿元,直接经济效益达四万七千亿元。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对人民的利益和人民的利益都是有害的。


新的梦想流淌在 "最困难的河" 上。




责任编辑:萤莹香草钟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华南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和镜像,如有发现追究法律责任 粤ICP备2020138440号